醫藥

專訪台灣第一位中西醫結合院士林昭庚教授 日本誠心堂藥局社長西野裕一率團參訪交流

(特派員鄒志中報導) 日本誠心堂藥局社長西野裕一訪問團一行四人,在中研院協助安排下,日前到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參訪交流,並關注台灣中醫發展之歷程;台灣第一位中西醫結合院士林昭庚教授接受專訪時,以個人出版的『日治時期(西元1895-1945)の臺灣中醫』專書做概況敘述,同時介紹台灣中醫藥國際化的現況及中醫針灸臨床上止痛療效,讓外賓耳目一新。

Read More »

生物製劑助安全穩控中重異位性皮膚炎 醫盼:兒童莫受照光苦、健保加速給付

(特派員鄒志中報導) 「異」起來守護!台灣平均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患「異位性皮膚炎」,中山附醫臨床研究更發現6-8歲兒童中的「異位性皮膚炎」盛行率逼近3成,「異位性皮膚炎」是會反覆發作、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,以嚴重搔癢、乾燥、紅斑丘疹與苔癬化為主要的症狀,當嬰幼兒皮疹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2個月以上,應盡快赴醫檢查,遵從醫囑根據疾病嚴重程度,持續做好基礎保養與規律治療。

Read More »

2023年《遠見雜誌》最佳台灣大學排行榜揭曉 中國醫藥大學榮登私大第一名、醫科大學龍頭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     台灣之光!台中之光!2023年《遠見雜誌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!中國醫藥大學辦學治校的教學表現、學術成就、國際化程度等六大構面及48項指標評比,在台灣87所大學中脫穎而出,榮登台灣醫科大學的龍頭、私立大學第一名「雙冠」殊榮,也為邁向國際一流大學寫下新頁!

Read More »

心血管沉默殺手「急性肺栓塞」 超微創導管抽吸可及時打通血栓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  「肺栓塞」的病人常見喘、胸悶、胸痛、低血氧、頭昏、昏倒、心悸、腳或腿腫脹疼痛、咳嗽甚至咳出血等情形,約有三成「肺栓塞」的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,為心肌梗塞、腦中風之後,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。而「急性肺動脈栓塞」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的情況,常見的情形是腿部發生靜脈栓塞之後,漂移進入心臟和肺臟之後發生的。由於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,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,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,缺氧的現象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23年6月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,傳統治療「肺栓塞」為藥物治療與開刀手術,新式治療為微創導管進行抽吸血栓,只需局部麻醉,創導管吸出血塊,血栓清除率8到9成以上,降低併發症發生率,並可縮短住院天數。

Read More »

AI輔助提升20%存活率台灣唯一獲獎亞洲摘冠醫院典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獲「2023 HIMSS戴維斯卓越獎」

(特派員鄒志中報導)  象徵全球醫療機構智慧醫療的最高品質指標,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(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;HIMSS),2023年6月21日宣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獲得國際智慧醫療頂尖大獎:2023 HIMSS戴維斯卓越獎( HIMSS Davies Award of Excellence),消息傳來,國人同感「台灣之光」榮耀。

Read More »

術後兩天恢復美麗自信可外出 ?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精雕塑型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   乳癌近18年來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,據衛福部統計,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在2019年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,其中8122名(56%)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(別稱乳房保留術),另6566名(44%)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。為幫助病友重塑美麗乳型,在兼顧健康之下,也同時能保有美觀自信與生活品質,大幅減輕病人因乳房切除帶來的衝擊;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整形外科主任李建智醫師2023年6月14日指出,台灣乳癌近六成( 56 %)可做腫瘤切除保留乳房;約四成的病人必須做乳房全切除手術。

Read More »

胃食道逆流躺下溢刺酸火燒心 埋線可動態監測精準發現問題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,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由三十年前不到一成的比例,到現在約三至四成的人口,胃食道逆流頻率如果過於密集,甚至已經造成黏膜傷害,如果發生巴瑞特氏食道的情況,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會是一般人的 30 倍以上;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23年5月31日指出,臨床上約有六成的病人在胃鏡底下無明顯黏膜的受損,使用藥物治療,症狀仍無明顯改善時,建議使用「動態酸鹼值監測」及「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」檢查,幫助提供病人更精準的評估,監測食道內的變化;由於管子很細(0.2公分),不會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,在24小時連續的監測的基礎上,更能了解病人一整天食道的酸鹼值變化及食道蠕動的情形。

Read More »

創新研究堪稱臺灣之光!台中之光! 中醫大校長洪明奇院士獲雙冠王殊榮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 為拓展人類知識,學術研究創新,引領時代潮流和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重大貢獻,以增進全人類的健康福祉,學術網站Research.com日前公布2023各領域頂尖科學家的排名入榜名單,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學術創新研究,拓展人類知識日新又新,在醫學領域(Medicine)排名台灣第一、分子生物學領域(Molecular Biology)也排名台灣第一,成為台灣在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、首屈一指的「雙冠王」,獲頒2023最佳科學獎章最高的榮譽,堪稱臺灣之光!台中之光!

Read More »

中國附醫「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」 CT免顯影劑90秒AI鎖定腦傷區與體積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   台灣18歲以上患有高血壓的人高達588萬人!腦血管疾病高居第四位,死亡人數超過1.2萬人,腦中風的後遺症可大可小,因為腦細胞死亡、腦功能受損,很多中風病患都會步行不穩,難以保持平衡及正確的姿勢、連手握物件都做不到,都留有相當程度的傷殘,半身癱瘓會嚴重影響病患的生理功能,甚至導致死亡;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2023年5月24日上午十點表示,新開發出來的「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」,可運用AI的大數據建構人工智慧的模型,分析CT的腦部影像,並模擬施打顯影劑後的影像,預測腦中風損傷的腦部區域落點與體積的大小,診斷出大腦動脈阻塞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,結合後續AI分析CTP,得到可救治區域與不可救治區域等的資訊,有效輔助醫師判斷後續治療的成效。

Read More »

居家血液透析AI監測 慢性腎臟病免跑醫院 

(特派員何維原報導)   「吃得好,精神好,品質好,藥物少…」,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約12%,約有286萬人,慢性腎臟病在台灣已成為新國病,洗腎人口也逐年攀升;62歲的林先生原本是腹膜透析病人,發生腹膜炎後改作血液透析已經30年。由於居住偏遠山區,每次透析4小時加上交通2小時,估計花費在血液透析的時間約1,080天,因行動不便,每次血液透析都是太太都要陪同,兩個人加起來大約6年,都花在洗腎上面。自從5年前聽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推行居家血液透析,就來接受訓練。

Read More »